藏品檔案:
名稱:咸豐重寶當十
面值:當十(名義價值相當于十文銅錢)
發行時間:1853年(咸豐三年)至1861年(咸豐十一年)
材質:青銅(含銅量約60%-70%,摻雜鉛錫)
規格:直徑38.9mm,厚度1.88mm,
發行機構: 地方鑄局(寶云局)
正面:“咸豐重寶”四字,楷書體;
背面:滿文“寶云局”“當十”二字
收藏:私人收藏
藏品背景:
1. 財政崩潰的催生:
- 咸豐年間,清朝因鴉片戰爭賠款(2100萬兩白銀)、太平天國運動軍費激增,財政高達2700萬兩。
- 傳統制錢(銅錢)因鑄造量不足(年產量僅60萬串),無法滿足流通需求,被迫推行“鑄大錢”政策。
2. 惡性通脹的縮影:
- 咸豐初年規定大錢“當十”,實則按原料成本僅值三至五文,卻強制流通。
- 商民抵制導致“錢賤物貴”,米價飆升(北京米價從每石300文漲至2000文),加速經濟崩潰。
3. 地方割據的產物:
- 各省為籌措軍餉自行開鑄,導致版式混亂、成色不一(如廣東局成色高達75%,四川局僅50%)。
- 部分鑄局挪用銅料鑄造軍械,錢幣質量進一步惡化。
咸豐重寶當十是封建社會貨幣體系崩潰的典型縮影,其大規模發行暴露了傳統鑄幣制度與現代化經濟需求的根本矛盾。盡管作為流通貨幣失敗,但其多樣的版別和鑄造工藝,為研究晚清財政史、地方經濟及冶金技術提供了珍貴實物。在收藏領域,它既是歷史愛好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也是錢幣市場中兼具學術價值與投資潛力的品種。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