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1966年,全國通用三市斤三張,云南省造五市斤三張,作為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特定經濟時期的重要購糧憑證,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獨特的經濟文化。其中,1966年糧票更是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代表,尤其是全國通用的伍市斤糧票,更是成為了收藏界的璀璨瑰寶。
一、歷史背景
1966年,正值中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關鍵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物資極度匱乏,糧食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需求。1955年,國務院通過了《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隨后,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了這一暫行辦法,糧票等糧食票證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版本與發行
1966年版本的糧票并非憑空出現,而是基于1965年版本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后發行的。市場流傳較廣的觀點是,1965年版糧票背面使用說明中第四條“本票不準買賣、涂改無效、遺失不補”中的第一個頓號標錯了,為了維護國票的形象,糧食部在1967年(部分資料為1966年,但根據多數資料應為1967年)10月13日發出《關于發行1966年新版全國通用糧票的通知》,正式啟用了修正后的1966年版糧票。
1966年全國通用糧票共有四個面值,分別是半市斤、1市斤、3市斤和5市斤。其中,半市斤和1市斤版本沒有水印,而3市斤和5市斤版本則增加了水印作為防偽標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5市斤的水印又分為實心五角星和空心五角星加麥穗兩種版別,這種獨特的設計使其在眾多糧票中脫穎而出。
1966年全國糧票叁市斤之所以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意義: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糧票承載了厚重的歷史記憶,是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者。
2. 存世量稀少:由于糧食在當時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糧票在發行和使用過程中受到極為嚴格的管理,居民手中的糧票大多在長期使用中被消耗殆盡,能夠保存到現在的糧票數量極為有限。
3. 獨特設計:1966年糧票的設計極具特色,尤其是5市斤版本的水印圖案,不僅體現了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精神,也展現了制票工藝的精湛技藝。
4. 經濟價值:在收藏品市場上1966年糧票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存世量稀少而備受追捧其市場價格不斷攀升。
1966年全國糧票伍市斤不僅是一件充滿歷史韻味的藏品,更是一件珍貴的收藏瑰寶。它不僅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實物見證,更在歲月的沉淀下,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對于喜歡收藏的朋友來說,這枚糧票無疑是一件值得長期持有的珍品;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它更是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者,值得我們珍視和傳承。
關注:6167
點贊:7668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